演出市場
演出市場
- 烏蘭牧騎來到北京航天城慰問演出,這份
- 2018山東省首屆旅游商品博覽會將在泰安舉
- 余干《今日黃港》自籌經費開展“歡樂鄉
- 人民大會堂元旦期間演出看看那場你喜歡
- 平陰縣文廣新局:組織開展基層綜合性文
- 民間劇團演出現場座無虛席 越劇在紹興有
- 國內實景演出數不勝數,但是知名的不多
- 演出行業莫忽視小城青年
- 24部新創大戲集中亮相山東文化藝術節
- 菏澤首屆激光水幕電影兼璀璨花燈兼國際
聯系我們
郵 箱:yewu@ningxiu.com
手 機:178-528-25688
網 址:http://www.gongjiaozhishi.com
微 信:jinanyanyi
地 址:濟南市歷下區經十路黃金時代
演出市場
活躍著上百個劇團 三年演出2.5萬場
作者:寧秀文化
發布時間:2021-05-24 07:43
中國戲劇梅花獎走到第30屆,芳華璀璨,與南京相遇。5月21日,第30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在南京頒獎。5月8日到21日,六朝古都,南腔北調悉數傳唱,“梅”香四溢。
街頭巷尾涌現“戲劇熱”
5月的南京,公交車、地鐵站,隨處可見“梅綻金陵 禮贊百年”的海報。話劇《人間煙火》、京劇《烏龍院》……各大劇院每天余音繞梁,來自全國的17位梅花獎競演演員接連帶來精彩表演。博物館里的特展、文化館里的教學互動、高校里的分享會,南京人毫不掩飾對戲劇的熱愛。
只在福建兩個縣傳唱的小劇種莆仙戲,今年首次競演梅花獎。主創團隊一度擔心語言不通遇冷,但南京觀眾報之以熱情。“我們到每個點演出,每到高潮或是動人片段,他們都用掌聲回應。”福建省莆仙戲劇院副院長黃艷艷說。
南京戲劇文化源遠流長。“元曲四大家”之一的白樸長期生活在南京,并創作出《梧桐雨》和《墻頭馬上》。明清兩代,南京聚集了湯顯祖、孔尚任、李漁等一批戲劇家、理論家。1935年,南京創建了我國第一所戲劇專科學校。1989年,首屆中國小劇場戲劇節在南京舉辦。在南京市高淳區,遍布著大小100多座戲樓。區文化館提供免費場地,邀請民間劇團每周來“送戲”。30多人的揚弘戲劇藝術團能唱越劇、京劇、錫劇、黃梅戲,群眾喜歡聽什么就唱什么。“出門山歌進門戲,戲劇是高淳群眾文化生活最重要的部分。”高淳戲劇家協會原主席韋紅衛說。
三獲曹禺劇本獎的青年編劇羅周表示,自己的創作深受南京地域文化的滋養。“戲劇和南京的淵源太深了。”國家話劇院黨委書記諸葛燕喃說。
如今,南京共有6個國有戲劇院團、130多個民間院團,60多個戲劇表演空間常年活躍。南京戲劇節、長江路小劇場話劇節等一批戲劇活動越辦越火。
讓普通人“觸摸”戲劇之美
位于長江路的江寧織造博物館,一場有關戲曲文化的特展將持續到明年初。行頭道具、玉玩戲俑、紙本資料,70余件(套)與戲曲相關的展品與觀眾“零距離”。
去年,南京公布首批“梅花戲劇角”示范點,江寧織造博物館、奇點書集等7個場所成為普通人近距離體驗戲曲藝術的綠洲。“我們的受眾以年輕人為主,要吸引他們關注傳統戲曲,必須創新表達方式。”江寧織造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黃晨說。
特展布置,博物館采用了京劇傳統“紅、綠、白、黑、黃”的色調,設置手影成像、臉譜拼圖、炫音傾聽、水袖T臺等互動環節。博物館還開設團扇、云肩、發簪等制作課程和戲曲文學講座,廣受歡迎。
坐落在羲和廣場二樓的“網紅”獨立書店,去年起相繼舉辦“戲曲人物畫扇”“京劇票友聯誼會”“愛藝京劇沙龍”等活動,循著導航來書店的人群里從此多了一批戲劇愛好者。
今年4月底,“在梅邊”戲曲名家表演工作坊開講,首場講座邀請了第25屆梅花獎得主李鴻良。100多平方米的場地坐滿。第26屆梅花獎得主范樂新做客時,手把手地教大家怎么甩水袖、使馬鞭、搖扇子。奇點書集總經理楊潤康發現,幾乎每個人的臉上都全程洋溢著興奮。“觀眾和演員的關系以前一直是臺上臺下。‘戲劇角’能讓他們近距離接觸戲曲名家,還有一對一的互動。在這里,熒幕和舞臺上的戲曲能真正走近觀眾。”
作為全國首批文旅消費試點城市,南京每年落實1500萬元專項資金,以政府補貼形式投向演出市場。本屆梅花獎競演期間,南京按照50%的比例直接補貼到競演劇目,補貼后單張票價為40、60、80元。近幾年,南京戲劇市場的整體規模、票房收入、單場上座率指標均位居全國前列。
年輕人成為觀眾“主力軍”
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研三學生辛宇,經常坐一小時地鐵過江來聽戲。他在大二時刷微博看到越劇里的《十八相送》選段,從此“著了魔”。聽不懂江浙口音,他索性先看詞再聽戲。
“南京的劇場很多,我常去的有3個,聽京劇去紫金大劇院和江南劇院,聽昆曲就去蘭苑劇場。”位于朝天宮的蘭苑劇場,觀眾相對年輕化,七成是90后。辛宇在這里結識了一群來自南大、南師大等高校的同齡戲迷。大家都是國粹愛好者,對戲服、招式、唱腔和曲牌背后的故事癡迷不已。
在南京,熱愛戲劇的群體正越來越年輕。奇點書集去年寒假辦起少兒京劇冬令營,來自北京東路小學、南師附小的學生們接受南京市京劇團專業老師的培訓,短短5天,一招一式一聲一腔,不少孩子已經像模像樣。今年2月新一輪培訓班開班,很快就報滿,還有人問“能不能來河西辦”。“報名的家長都是80后父母,他們喜愛國學和戲曲,從小培育孩子在這方面的愛好。”楊潤康說。
85后媽媽梅晨辰的女兒今年剛7歲,戲齡已經三四年,大小戲曲賽事參加了七八場。“現在大家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,我覺得孩子從事這一行會有很好的前景,她本人也很熱愛。”梅晨辰愿意女兒一生都和戲結緣。
近3年來,南京文藝院團編排新創劇目近20臺、復排劇目近40臺,演出近25000場。就在本屆梅花獎上,南京市越劇團青年演員李曉旭憑借原創詩韻越劇《鳳凰臺》“摘梅”。從劇本到舞美,《鳳凰臺》都進行了藝術再創作,更貼合年輕人審美。
相關標簽:
濟南慶典公司
農新
云上演出
戲曲
觀眾
名家
過年
記者
湖北
日報
相關新聞
- 2024-05-11北京演藝集團第十屆“五月演出季”如約
- 2024-05-11臨夏州赴天水市開展文藝演出暨文旅推介
- 2024-04-18淄博大劇院五周年重磅演出揭幕
- 2024-04-182024中國(天津)演出交易會開幕
服務范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