演出市場
演出市場
- 烏蘭牧騎來到北京航天城慰問演出,這份
- 2018山東省首屆旅游商品博覽會將在泰安舉
- 余干《今日黃港》自籌經費開展“歡樂鄉
- 人民大會堂元旦期間演出看看那場你喜歡
- 平陰縣文廣新局:組織開展基層綜合性文
- 民間劇團演出現場座無虛席 越劇在紹興有
- 國內實景演出數不勝數,但是知名的不多
- 演出行業莫忽視小城青年
- 24部新創大戲集中亮相山東文化藝術節
- 菏澤首屆激光水幕電影兼璀璨花燈兼國際
聯系我們
郵 箱:yewu@ningxiu.com
手 機:178-528-25688
網 址:http://www.gongjiaozhishi.com
微 信:jinanyanyi
地 址:濟南市歷下區經十路黃金時代
演出市場
三幺臺 四川特色的演出
作者:寧秀文化
發布時間:2020-09-28 08:35
川省戲班及伶工的演出活動,均有規范的演出流程,并將戲文與儀式相互結合,成為有四川特色的、體現劇種特征的文化象征。
演出流程:按照傳統定式和地方習俗,戲文搬演形成固定的程序和規程。
1.寫戲。戲班本家派管事持名片,背“當頭”(大紅蟒袍),拜會各“碼頭”的會首或會館的執事,示以“戲折子”及本班的鼓師、名角,商定戲金及時間后,押“當頭”為質,地方預支定金,屆時演出。也有把太子菩薩神位背去寫戲的,寫成之后,就把太子神位押放作質。
2.游牌。臨演之前,由戲班人員手舉戲牌,游走街市,向公眾展示演出的戲碼,以招徠觀眾,常見于清末至民國時期。
3.鬧臺。戲班開演前,以鬧臺鑼鼓招徠觀眾,并便于腳色(通角色)化妝,習稱“打鬧臺”。
首先,擂鼓三道,以示腳色化妝。其次是“三吹”,一般在【將軍令】【水鑼音】【伴妝臺】【漢東山】【普庵咒】等曲牌中任選三支吹奏。最后便“打牌鼓”,打【沱】,牌鼓往往在【一封書】【小四面】【木苗子】等中任打一個,如果不打【沱】,也可只打牌鼓。午場“起正戲”,或午后場“起下本”,一般打【幺鑼】或【花二牌】便開戲。民國后,夜戲發達,開演前也會有完備的“三吹三打”。中間的正戲和下本,因間隔時間較短,只打【花二鑼】。
各地以“三吹三打”為號,三通打完則人齊開場。獨有成都的陜西會館,約定以放紙爆為節,頭爆、二爆、三爆,三爆后不開場,下次即不復再召其班。“戲班最怕陜西館,紙爆三聲要出臺。算學京都戲園子,迎臺吹罷兩通來”。
4.報板。前臺正中(九龍口)的弓馬桌上,插上耳帳,陳設簽筒、筆架,正中設立圣詔,四張竹椅放上椅帖,對稱分立左右,“三吹三打”完畢,司鼓登上鼓棚,持鼓簽將小鼓一擊,名曰報板,提醒各行伶工準備,打雜師將弓馬桌上擺設撤去,將桌放于中場口,開始演戲。
5.跳加官。戲班開臺演出,或為寺廟“踩臺”,均有扮演加官(演員扮演的天官)演出,稱“打加官”“跳加官”,祈保平安、賜福吉祥。無論唱會戲、堂戲、官戲,開戲時打的加官叫開戲加官,又名跑馬加官。加官以文臣裝扮者,稱文加官,武將打扮者稱武加官,女官打扮者稱女加官。其中文加官身穿天官衣(大紅蟒袍),頭戴萬卷書(相貂),腳登粉靴,執朝笏,戴臉殼(有須,面帶笑容);武加官頭戴帥盔,身扎靠子;女加官戴鳳冠,穿官服,不戴面具,專為迎女賓。
登臺演出,分大加官(2至4個侍童、彩女),小加官(一人),登場后舞蹈片刻,從弓馬桌上取下條幅(夾層),上書“天下太平”“祿位高升”“五谷豐登”“天官賜福”等吉祥詞語,或5個“福”字,在鑼鼓伴奏中,將條幅逐層向臺下展示,然后繞場下。
加官有開口、閉口之分,開口者,有唱昆腔、坐場詩、報名、敘事等程序。在正戲開始的中途,若有頭面人物到達,需停戲跳加官,以示歡迎祝賀。
6.本戲“三幺臺”。傳統的會戲演出,習稱為“本戲”,有數本至數十本,一本指一天的戲目,四十八本則指演出48天。
7.掃臺戲。會戲的最末一場,要加演掃臺戲,演出《靈官掃臺》。
每一本的演出,通常分為三場(或稱三段),有時加為四場,習稱為“臺”。包括早戲(早場)、正本(午場)、下本(午后場)、夜臺(晚場),中間加演的“墊臺戲”“花戲”除外。清代,每本通常演出三臺:早臺、午臺、午后臺,習稱“三幺臺”。夜臺者,往往只在唱堂會時才演。晚清以后,隨著戲園劇場及燈光照明的改善,夜臺演出愈為普遍。
早場開臺 下午幺臺
幺臺一詞,乃四川方言。本意指演戲收場,如鄰水的民間歌謠:“太陽出來照白巖,白巖腳下搭戲臺。早來三日有戲看,遲來三日戲幺臺。”據姜亮夫考證云:“幺臺者,謂演戲已結束之義。臺者,戲臺,因之每一戲曰一臺戲。幺者,西南人謂末了、結尾之方言。故幺臺乃一事語詞,引申為一切事完結之義。唯此語略帶輕蔑之象。”另據民國《巴縣志》記載:“重慶謂終了為要待。待,讀如臺。章炳麟說:今巴語謂演劇終幕為幺臺,遂為凡終了之稱,亦呼煞腳。”
幺臺一詞,也用在戲曲活動中。演出的最后一折,稱為“幺臺戲”;演出結束,伶工“打尖”,稱為“打幺臺”;地方送來葷素犒勞,稱為“送幺臺”。在四川民俗中,將祝壽、嫁娶等宴請,分為三臺,也稱“三幺臺”。
清代時期,每一本演出,從早場“開臺”到下午“幺臺”,前后演出四五個小時,如演折子戲,有十多個劇目,不同臺次、場段,均有相應的儀程和規則,成都的“三幺臺”情況如下:
白晝劇分三段,若坐板凳觀之,每段每人給錢數文。首段曰早戲,每人三四文;中段曰正本,每人五六文;末段曰下半本,每人三四文。臺上人每段休息約一小時余。
“三幺臺”的演出儀程:
會戲開臺:靈官開臺,演出《靈官鎮臺》。
早段: 早戲、開臺戲、鬧臺,“三吹三打”,稱為“打開臺”“打鬧臺” “鬧臺鑼鼓”。約上午10點開演,演出1小時。
加官:加官或魁星登臺,稱“打加官”“跳魁星”,演出《天官賜福》《魁星點斗》。
開早戲:第一折習稱“開鑼戲”“迎客戲”,第二折習稱“等客戲”, 演出吉祥劇目《麒麟送子》《雙官誥》。
休息約1小時。
中段:正本、鬧臺、打牌鼓, 約中午12點開演,演出1小時。
加官:登場加官。
起正戲(開正目): 正戲上半本或演各行折戲。
墊臺戲:花折子戲
休息約1小時。
末段:下本、鬧臺、打牌鼓, 約下午3點開演,演出1.5小時。
起下本:接演正戲下半本或演出各行折戲。
花折子戲:為最后一折,送客戲,習稱“幺臺戲”“收鑼戲”,觀眾或看或走,聽便。
幺臺:吹打奏樂,以示送客。稱“打幺臺”,又名送客鑼鼓、 “幺臺鑼鼓”。
會戲掃臺:會戲結束,靈官掃臺。演出《靈官掃臺》
民國以后,則以男女二人,身著紅官衣,走至臺口,在嗩吶聲中向臺下觀眾作揖行禮,送別觀眾,然后下場,意即謝幕。
來源:成都日報
相關標簽:
濟南慶典公司
農新
云上演出
戲曲
觀眾
名家
過年
記者
湖北
日報
相關新聞
- 2024-05-11北京演藝集團第十屆“五月演出季”如約
- 2024-05-11臨夏州赴天水市開展文藝演出暨文旅推介
- 2024-04-18淄博大劇院五周年重磅演出揭幕
- 2024-04-182024中國(天津)演出交易會開幕
服務范圍